欢迎来到新华豫官网,"华豫〞牌系列涂料主要有各种水性、油性工业涂料等,品质保障,欢迎咨询!

咨询热线:

13333711039

漆膜病态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发布时间:2022-06-20人气:1071

一、流挂

现象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原因:

1、溶剂挥发缓慢。

2、涂得过厚。

3、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 

4、涂料粘度过低。 

5、气温过低。

6、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

7、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8、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 

预防措施: 

1、溶剂选配适当

2、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um为宜。为要获得较厚的涂层,对于热固性涂料可采用 “湿碰湿”工艺,或选用高固体分涂料。

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并与物面平行移动。

4、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喷涂粘度为18~26秒,烘漆20~30秒。

5、适当换气,气温保持在10C以上。

6、添加阴垂剂来防止流痕缺陷,有较好的效果。 7、在旧涂层上涂新漆前先打磨一下。

二、起皱

现象: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

原因:

1、大量使用稠油制得的涂料易发生起皱现象。 

2、涂料中催干剂使用上比例失调,钴催干剂过多。 

3、骤然高温加热烘烤干燥,自干漆烘烤温度太高。

4、漆膜过厚,超出常规。

5、漫漆后施工物体,常常发生“肥厚的边缘”也易产生起皱。 

6、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比挥发较慢的有机溶剂涂层更易起皱。

预防措施:

1、制造含有桐油的漆时,适当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 

2、调整催干剂的比例,补加其余催干剂。 

3、涂料的组分中增加树脂的含量。 

4、严格控制涂层厚薄。

5、烘干型漆放20~30分钟进烘箱,或补加锌催干剂,也可采用加防止起皱剂。

三、桔皮

现象: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原因:

1、溶剂挥发过快。

2、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 

3、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

4、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 

5、喷漆室内风速太大。

6、气温太高,或过早进入烘烤箱烘干。 

7、被涂物的温度高。 

8、咽涂厚度不足。

9、被涂面不平滑,影响涂料的流平或对涂料的吸收。 

10、销化纤维素漆中水分含量有关系。 

预防措施:

1、选用适省的溶剂,或添加部分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 

2、通过试验选用较低的施工粘度。

3、喷涂用压缩空气压力为带罐吸上型喷枪3.5公斤/cm2,重力压送型喷枪3.5-5公斤/cm2,以达到良好 的雾。

4、喷涂距离选择适当,减小喷漆室内风速。

5、被涂物喷涂后进入高温烘干炉之前,应设有晾干室。

6、破涂物的温度应冷却到50以下,涂料温度和喷漆室内气温应维持在20左右。 

7、喷涂一道厚度应在20-26um之内。 

8、被涂面应充分地打磨,使其平整光清。 

9、添加适当的流平剂。

易产生上述现象的涂料:硝基漆、醇酸漆、氢基漆、丙烯酸漆、粉未涂料。

四、失光

现象:漆膜的光澤因气候环境等因索的影响而降低的现象。 

原因:

1、涂料中溶剂质量不良,低沸点溶剂多,挥发太快。

2、稀料及催干剂过多,导致漆膜表面干燥木快,而引起失光。

3、不同类型油漆互混等。 

4、施工粘度太大。

5、湿度太大,大于80%,挥发性溱吸收水分发白,而失光。 

6、施工底层不平整光滑。 

7、环境影响。

防止措施:

1、加部分清漆以提高光泽。 2、用同类型油漆调制。 3、掌握和摸索一整套施工粘度。

五、发白

现象:有光涂科干燥过程中,漆膜上有时呈现乳白色的现象。有时在干燥后会恢复到本来面貌。

原因:

1、空气湿度太大,在80%以上,超过溶剂中含水的比例,或在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挥发涂膜表面温度 下降,使表面局部空气温度降至“露点”以下,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渗入涂层中产生乳化,表面变成半透 明白色膜,待水最后蒸发,空隙就被空气取代成为-层有孔无光的涂层,因此降低了漆膜的装饰性和机械性能。 

2、所有的有机溶剂沸点低,而且挥发速度快。

3、被涂物表面温度太低。 

4、被涂物或稀释用的溶剂中含水。

5、在施工时由于净化压统空气用的油水分离器失效水分进入漆中造成变白。

6、溶剂和稀释剂的配比不恰当,当部分溶剂迅速择发,剩余溶剂对树脂溶解能力不足,造成树脂在涂层中析出变白。 

预防措施

1、选用高沸点挥发速度慢的有机案剂,如丁醇、酷酸丁箭、乳酸乙酯及乳酸丁酯、二丙丽醇、解歐戊酯,环已酮等。

2、在涂漆前,先将被涂物加热,使其灌度比环境温度高出10℃,或在喷涂后立即将物件送进温熱的烘箱中干展。

3、涂装场地的环境温度最好在15~25C,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0%。

4、使用的有机溶剂和压缩空气应检查是否纯净应无水分。 

5、合理地选用有机溶剂和稀釋剂,防止涂层中树脂析出。 

6、加防潮剂。

容易产生发白的涂料:硝基漆、过氯乙烯漆、磷化底漆及其他挥发型干燥涂料。

六、针孔

现象:一种在漆膜中存在着类似于针刺成的细孔的病态。

原因:

1、清漆的精制不良。

2、溶剂的选择和混合比例不适当。 3、颜料的分散不良。

4、添加助剂的选择和混合比例中适当。 5、涂料表面的张力过高。

6、涂料的流动性不良,展平性差。 7、涂料的释放气泡性差。

8、贮薇温度过低,使漆基的互溶性和溶解性变差,粘度上升或向局部析出,易引起颗粒及针孔。 涂装方面

1、被涂物面上残留有水、油或其他不纯物,清除得不仔细。 2、溶剂挥发速度快,且其添加量较其他溶剂多。 3、涂料的粘度高,且溶解性差。

4、长时间激烈搅拌,在涂料中混入空气生成无数气泡。 5、喷涂时,空气压力过高,破坏了湿漆膜中的溶剂平衡。 

6、湿漆膜升温速度过快,晾干不充分。 7、被涂物是热的。 8、湿漆膜或干漆膜过厚。 9、施工不妥,腻子层不光滑。 涂装环境方面

1、空气流通快且温度高,湿漆膜干燥得过早(指表干)。 2、温度高,喷涂设备油水分离失灵,空气未过滤。 预防措施:

防止在干燥漆膜面产生针孔的有效方法是消除上述原冈。在实际生产中,严格控制施工粘度,降低钻度 和采用挥发较慢的溶剂稀释涂料较好。

易产生针孔的涂料有:双组份聚氨酯、环氧漆、氨基改性丙烯酸树脂涂料、醇酸漆、不饱和聚酯沥青漆、含颜料少的色漆(如黑色漆)。

七、渗色

现象: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质,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的扩散过程,因而使漆膜量现不希望有的着色或变色

原因:

1、底涂层的有机颠料或沥青树脂被面漆的溶剂所溶解,使颜色渗入面漆涂层中。 2、底底材如木材)含有有色物质。

3、面漆涂层中含有溶解力强的有机溶剂和底涂层未完全干透就涂面漆。 预防措施

1、涂防止渗色的封底涂料后,再涂面漆。

2、在中间涂层或在面漆涂层中添加片状颜料(如铝粉、云铁等)。 3、采用挥发速度快的,对底层漆膜溶解能力小的溶剂。

4、可用相近的浅色底漆。 5、底漆干透后,再喷涂底漆。

八、起泡

现象:涂料在施涂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汽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能

消失,也可能永久存在。 原因:

1、被涂面有油、汗、指纹、盐碱、打磨灰等亲水物质残存。 2、被清洗面使用除锈剂未清洗干净。

3、不干性油渗入湿木材表面,涂漆后不但起泡,甚至会揭起。

4、墙壁潮湿,急于涂漆施工,涂漆后水分向外扩散,顶起漆膜,严重时可撕起。 5、水质制品潮湿,涂上漆后,水分遇热蒸发冲起漆膜,漆膜越厚起泡越严重。 6、干溶上海膜在高温下长期存放。

7、底层未干,如腻子层末干透,就勉强又刮下一遍腻子。

8、皱纹漆涂层太厚,溶剂大部分没有挥发,入烘房温度太高,升温太急。 9、物件除锈不干净,经高温烘烤。 10、空气压缩机及管道带有水分。 11、铸铝件和有边缝的铝件除油污不透底。 预防措施

根据产生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九、收缩

现象:涂科涂布后收缩不能均匀附着,湿或干漆膜不平整,局部露出被涂面,有的象在油纸上与基笔字

书写那样是不附着现象。

原因:

1、在旧涂层过于光滑。

2、被涂层表面有蜡质、煤油、硅油、机油等。

3、溶剂挥发与烘烤温度不相适应,烘干漆所用溶剂沸点太低,挥发太慢或溶解性差。 4、被涂层表面有水。 5、涂料与被涂物的温差大。 6、压缩空气中混入水和油。

7、被涂物表南有汗或作业中用的擦布及手套已被污染。 8、涂料中使用助剂比例不当。 9、溶剂选择不当。

10、涂料流动性不良,展平性差。 

预防措施:

根据上述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

30

十、发花

现象:在含有混合领料的漆膜中,由于颜料分离产生与整体色不一致的斑点和条纹模样,使色相杂乱。

原因:

1、涂料中颠料分散不良。

2、涂料中加有比重相差很大的颤料,又未使用助剂。

3、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油调配,或用两种漆调配搅拌不均匀。 4、稀释剂溶解力不足。

5、涂装时附近有能与颜料起作用的氨、二氧化硫的发生源。 6、涂刷时,涂深色漆后,未将漆刷清洗干净又涂浅色漆。 

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情况,采用相应措施。

十一、发汗

现象:无光的油性漆和磁漆在打磨后再次出现光彩的现象。硝基漆在60℃以上烘烤时,增望剂量汗珠状 析出的现象。

原因:

1、在打磨前漆膜没完全干透(或溶剂未完全挥发掉)。 2、硝基漆采用了蓖麻油、樟脑等非溶剂型增塑剂。

3、漆膜中或硝基漆表面加漆时,含有蜡、矿物油或润滑油脂时,可能逐渐渗出漆膜表面。 4、树脂含量少的亚床仁油或清油,滚膜容易发汗,一般潮湿、黑暗。尤其通风不良的场所易发汗。 预防措施:

1、涂层干透后再打磨。 2、选用溶剂型增塑剂。

3、使用涂料时,从选择涂料特点来考虑,湿润性好的清油适应在户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4、涂漆前,将旧漆膜上的蜡质、油污等用汽油仔细措抹干净,再施工。

十二、咬底

现象: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材上脱离的现象(通常的外观如起皱)。 

原因:

1、涂层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 

2、面漆溶剂能溶胀底漆。 3、涂得过厚。

预防措施:

1、底涂层应干透,再涂面漆,或溶剂挥发后即涂面漆。 2、正确选择涂料品种,特别注意底面漆的配套。 3、从施工而言,第一道涂薄,第二道涂厚。



13333711039